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VR”“AR”……越来越多高精尖的数字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日益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人驾驶、在线医疗、金融科技、智能配送等,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也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模式和产品,原本停留在“想象”中的场景,都变成了现实。
“两会”及“十四五”规划中多次提及“智慧城市”
2020年全国两会,“新基建”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让“城市大脑”变得更聪明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破局的关键。2021年的两会,关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讨论持续升温。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在这样的宏伟蓝图之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更应该未雨绸缪、布局谋篇。
1、什么是智慧城市?
简单说智慧城市就是利用最新技术来解决广泛的问题,例如邻里安全、经济发展、废物处理、饮用水供应、城市规划、教育养老、交通问题等。在过去的几年中,城市正在吸收数字化转型趋势,以改善其公民的生活质量。
2、未来的数字社会怎样建设?
“十四五”规划要求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作为构建数字中国的基本单元,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重塑发展新优势、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以人为本,从数字化迈向全面智慧化,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出现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建系统”到“建城市大脑”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到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进入2021年,城市竞速已经迈进“智慧城市”赛道。包括深圳、上海、南京、武汉等在内的多个城市相继推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并将其写入2021年的首要发展任务。
智慧城市本质逻辑是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这些技术,把物理世界的城市映射到数字世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跟现实世界相互对照的一种“数字孪生”的城市。通过充分地挖掘,运用大数据手段发现城市数据的这种内在的规律,然后再通过物联网反作用于我们这个物理世界,实现优化调节,解决城市中安全、出行、环境、产业升级等各方面的问题,真正的实现“善政、兴业、惠民”。
3、“智慧城市”要“打通数据孤岛”
数据烟囱、信息孤岛是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难题。数据孤岛,简单说就是数据间缺乏关联性,数据库彼此无法兼容。专业人士把数据孤岛分为物理性和逻辑性两种。
物理性的数据孤岛指的是,数据在不同平台上相互独立存储,独立维护,彼此间相互孤立,形成了物理上的孤岛;逻辑性的数据孤岛指的是,不同部门从自己的角度对数据进行定义,使一些相同的数据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无形中加大了跨部门数据合作的沟通成本。
数据作为特殊生产要素,它是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非排他性的资源。所以,不同企业对相同数据的利用,非但不会增加数据的损耗,反而能不断叠加数据,产生新的价值。所以要更好地发挥数据的价值,就要通过流动和融合来让数据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整合起来,相互组合关联,充分释放其中的信息价值。
从市场上看,数据垄断带来的服务优势,会让消费者依赖某个单一的平台,无法货比三家;从监管上看,数据的垄断带来的这种信息优势也会让垄断企业垄断的方式更加隐蔽、难以监管。
所以政府正在加强法治建设,促进数据流通,想方设法防止数据垄断,打破数据壁垒,让不同层级的各类数据平台实现联通共享、协同互动。
4、龙头企业纷纷入局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智慧城市建设是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而不是一次性“交钥匙”工程。过去,智慧城市建设是“千城一面”,现在是“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呈现出各有千秋、百花齐放的格局。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突出的成绩。根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20年4月,我国累计智慧城市在建试点数量达到749个,占全球总数近一半,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根据IDC2020年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中国的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占全球的22.7%,仅次于美国和西欧地区,作为一个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业,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大。据IDC预测,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支出规模达到266亿美元,且在未来五年内将继续保持1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
2021年,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下一个十年。未来十年,将是智慧城市创新和谋变发展的十年,也是大规模落地的十年。我国已进入智慧城市建设新时期,各大龙头企业都先后入局,拓展云服务场景,赋能政务管理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来,“智慧城市” 将从概念、少数城市拥有走向大众参与,各个城市都要具备的基本配置。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将植入到市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